下厨房的使用感受

最近常玩的网站,豆瓣、下厨房、爱搭配,今天说说下厨房

用户群很明确,但这部分群体数量有多大,不得而知。从身边的情况来看,每天下厨的中老年妈妈们不屑于看菜谱也没什么上网分享的习惯,年轻人里坚持做饭的不多。好在对美食的热爱不要求你身体力行,看看就很好。在下厨房晃荡了个把月,说说我自己的使用情况。

一、导航

1. 在首页直接搜索菜谱,如“香辣虾”,常用。

2.点击“你的厨房”到个人主页,常用。这里的话术改为“我的厨房”更适合。

3.食材分类,偶尔用。因为在首页最下方已经有了常用食材的列表。

4.讨论区,几乎不用。

5.提醒功能在当看客时,没用,在贡献了内容,和别的用户进行交互后,有用。提醒功能和知乎一样,设计显得凌乱。

6. 点击头像进入“王洛堇的厨房”,下拉框有“账号设置”和“退出”两个按钮,不常用。

二、首页

1. 一打开最显著的位置是每日推荐菜谱,常看。

2. “饭前记得拍张照”:类似微博广场,按照“上传时间排序”和“最受欢迎排序”,我没弄明白在首页中显示的和点开后页面显示的为何不同。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更新速度,我在14:45:57上传了做的菜,到17:44:30,有25个人进行了更新。在首页的内容常看,极少点开看。

3. 热门菜单,更新慢,偶尔看。

4. 素食专区,非素食者没看过。进去后一长串菜谱列表,没有进行内容整理。旁边的素食厨师会选择看看他们的个人主页。

5. 下厨房手机版,用Nokia的人伤不起……听说下载量不错。

6. 过去三十天收藏最多的菜谱,偶尔看。

7. 根据食材找菜谱,常看。通常我会直接选择需要看的菜,再进入看相关菜谱。

8. 关注动态,之前貌似没有? 还是太隐蔽?非常非常必须的功能。我用RSS订阅了一些人的博客,他们更新的内容都会看。个人的想法,这部分若提到更显眼的位置,就可以取消RSS、新浪微博、豆瓣上对于美食博主的关注了。

9. 发现更多厨子,偶尔看,倾向于看“关注最多”和“厨房认证”两项。

三、个人主页=XX的厨房。

1. 主页:按日期显示“XX创建菜谱”和“XX做过”。右侧是个人介绍、关注的厨子和留言板。会看自己的和关注的人的主页,在首页看到心仪的内容,有时也会顺道看看该厨子的个人页面,选择是否关注他。

2. 创建的菜谱:显示大图、菜名和基本材料。很少看。

3. 菜单:有创建的和收藏的两种,和豆列一个意思。右侧有“创建一个菜单”的引导。

4. 做过的菜:选择了主页中的“XX做过”这一部分,不包含“XX创建菜谱”,另外去掉了时间戳,增加了“心形”标志,即被人“赞”的意思。

5. 收藏:很长一段时间我只使用了这一个功能,左侧菜谱右侧菜单。

6. 创建菜谱:如果是自己的页面,还会有一个“创建菜谱”的功能。

+++++——————————————————————————————————————+++++

分割线后说感受。

刚打开下厨房,发现版面有调整。主要的变化:

  • 每日推荐菜谱占位变小,做成了图片滚动的方式
  • 有了个性化的菜谱推荐(王洛堇,你也许会喜欢)
  • 导航条中个人主页和提醒位置的改变,主页中排版的变化
  • 预览最新创建的菜谱
  • 加强“创建菜谱”的引导

不理解第一条,将图片变小的直观感受是菜品的吸引力降低。想想那些生意不错的餐厅(特别是西餐厅)就知道了,他们的菜谱上都有着香喷喷的让人直流口水的图片,每个看起来都很好吃,特别是招牌菜,一定放得大大的,刺激你视觉的同时勾引你的胃。大图往往更具诱惑力,吸引着用户点击——>查看——>收藏——>尝试。我倾向于给图片更大的位置,同时减少图片数量,当然这是在保证首页图片拍摄质量的前提下,能让用户有不错的印象和继续逛的欲望。

关于创建菜谱,下厨房本身是个由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内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所以引导是必须的。不过下厨房有个颇为奇怪的现象,新菜谱的数量要远大于大家做过的数量,这就像写书的比看书的还多一样,大家都想着去写书,而不看人家写的,也不管是否这个故事这个主题已经被人写烂了……创建菜谱原本是个体力活,要拍照要写详细过程,挺麻烦的,这是否能说明经常创建菜谱的这部分用户,活跃度、在线时间等都要远远高于普通用户?他们或许是美食作者(像小白素食、君之、食尚小米),或许是各论坛各SNS的美食红人(Pan小月、寻沫),也有专心扎根于此每日更新的,比如ran,不禁让人很想知道,被下厨房认证的厨子贡献的菜谱数量占总菜谱数量的比例,他们和普通用户的行为之间是否有巨大的鸿沟。

一个网站,如果只专注在最活跃的那部分用户身上,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这是最挑剔的用户,是对每次改变都言辞犀利的用户,他们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在其他站点也有自己的天地,获取他们的成本很高,流失又异常容易。该关注的是最普通的,比如两三天登陆一次,会偶尔更新的普通用户,他们来这里不为了宣传自己的书和博客,不为了获得认同感,来这里是因为满足了他们最根本的需求,想找到符合心意的美食,想知道哪一个菜怎么做,也想和其他人分享能让味蕾惊艳的佳肴和为心爱的人洗手作羹汤的心情。抓住这部分用户才是最关键的,让他们有融入感,喜欢上网站的风格和营造的社区氛围。

下厨房的现状,内容提供者很活跃,普通用户可能爱看爱收藏,却鲜有尝试,至少表现出来是这样。

如下是7天收藏最多和30天做过最多的内容,明显能看到,“做过”和“收藏”在数量级上的差异。

个人估摸着,还是拍照分享的行为成本略高了。拿我自己举例,很多时候在下厨房查了菜谱,按照方法做了,没意识到就吃完了,或者想到了也没有拿相机的冲动,炒个肉丝烧个排骨有必要吗。唯有西点例外,第一次做饼干做面包,我都拍了,那时觉得自己特勤劳特聪慧,忍不住想炫耀一把。

那么,是培养用户“饭前拍张照”的习惯呢,还是无需上传照片就能让大家在下厨房里玩得开心呢?我倾向于后者。首先,我一直认为对着每道菜都拍照很傻(专职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除外),特别看不惯在M记和必胜客都摆pose的非主流,其次,虽说手机挺方便,但效果还是和相机出来的差距甚远。最后,能真正展现食物诱惑力,让人食欲大增,且菜谱网站需要的,还是在美好的光线下,仔细构图过的摄影作品。

既然整个下厨房无处不见豆瓣的影子,这块也可以像豆瓣的书影音页面一样,标记“想做”“做过”,“上传我做的菜”是个类似于写影评书评,更耗费精力的工作,鼓励但非必要选项,这样就能大大降低用户参与的门槛了。

浏览——>收藏——>下厨——>完成——>拍照——>分享,每分享一道菜,用户要走这么多步骤,分界线在“下厨”,下厨前是网站提供给用户的价值,下厨后是用户回馈给网站的内容,如何能让用户在“下厨后”回到下厨房,是网站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提两点建议。

1. 增加对食材的喜好。比如我不吃茼蒿,不吃内脏,自己做饭就不会选择这些食材。我希望标注了不喜欢之后,与这些食材相关的菜谱就不要出现。

2. 既然已经按日期显示了做过和创建的菜谱,弄个cooking diary出来吧,知道我这段时间吃了什么,还能回顾是不是肉吃多了,青菜吃少了,营养是否均衡。

END~

最近工作太忙,抽空写这篇,每天一点点,竟然写了快一周半……哎~

下厨房的使用感受》上有3个想法

  1. 写得很用心。
    解释一下,其中菜谱数量和作品数量,仔细想想,是一个运营问题。

    会关注一些小团队做事情,对于身在大公司的人来说,是很好的补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