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网站的每次改版,都会招致一半以上的用户反对,其实没那么糟的。
不过,改版失败的例子并非没有,比如Digg,一个月内用户散失30%,PV降了70%,几近垮掉。
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当属豆瓣了,网上吵得不亦乐乎。豆瓣er纷纷发帖抗议“取消书影音的广播”,“一夜回到解放前”这般言论满天飞。当然持支持态度的也不少,其中互联网从业者居多。
网站改版本是常有之事,唯有豆瓣,每次更改总会掀起波澜。一方面说明它的用户黏性实在是高,稍作改动用户就能很快反应,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大家对豆瓣的产品寄予厚望?!
个人有种体会,豆瓣产品上的成功更多的体现在战略层和范围层,在结构层、框架层,特别是表现层做得并不好。(五层的含义参见《用户体验的要素》读书笔记)
比如,高楼中几乎都有的自建电梯。为啥不做个翻页功能呢。
比如,豆瓣电影页面的“精彩电影豆列”中为啥没有“查看更多”,且豆列的入口在哪里。
再比如,这个搜索框什么时候才能搜出话题中的内容。嗯,我都用google自定义搜索搞定。
前几天和一个豆瓣PM聊,他这么说,“我们不是没想到,是认为更多的选择会让用户困惑”。我说:“对于业内约定俗称且用户广泛接受的设计,没有这些东西才会让人困惑吧。”他反问我:“你觉得使用方便就是好的吗?”我想了想,“在不影响其他功能的前提下,又没有什么升级成本,使用方便就是好的。”总之最后也没得出结论。(有想法的同学,欢迎和我沟通这个问题)
看过一些网站改版的case,往往1.0和2.0版本,相差尤大。1.0就像探路石,扔过去看看有没有声响,有的话说明有市场有潜力,就算负面评价都比没有要好。先收集意见,别急着回应也别急着更改,产品到底是哪部分遭诟病,是细节设计的问题呢,还是用户对这个根本就没兴趣,或是市场上已有同质化的产品提供。2.0才关键,再不是拍脑袋以为这个有前途,会更清楚地看到目标和方向,所以2.0多承担着及时调整的重任,甚至重头再来。
重构这件事,不同的人态度迥异。我是激进派,大刀阔斧该砍的该丢的全部不要,不过有些地方,建议不要动的好。细说之前先回顾一下《用户体验的要素》里那张牛逼的图。
依次来看:
1. 战略层:战略层的更改会导致从下至上的指数级变更,除非你确定了要重来,否则一点点更改也会使产品面目全非。
2. 范围层:核心功能需谨慎变更。每个产品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整个产品体系。核心功能就好像房屋的承重墙,是绝不可以拆的。另一些功能,则可以加以改造。
3. 结构层:开始涉及到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方式了。高层级的结构组织方式要与战略层中的“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吻合,低层级的则更多的考虑内容。低层级中内容的变动会导致信息组合的变化,可以做出相应更改。不过,让原本简单的操作步骤变得繁琐是大忌,因为这是用户最能直观感受到的部分。
4. 框架层:如果你没有乔布斯的创造力和改变世界的魄力,以用户习惯的方式呈现会比较妥当。另外,不要在用户充分满意的功能上做改善,改善时还需注意,对一个功能的更改是否会造成其他功能的缺陷。
5. 表现层:可以更改,记得遵从品牌形象和整体风格。
如此,以我的观点来看,豆瓣这次改版涉及到的至少是范围层。
试图回想一下豆瓣的改版历程,08年它曾头也不回地朝着社会化的方向迈进,现在又在往微博的路子上靠。弄了个巨大的“切换到豆瓣说”按钮,不知道是不是想把豆瓣说变成以后的首页。
豆瓣说在用户中的口碑貌似不尽如人意,和我说相比,精简了一部分信息,包括:
- xx关注xx
- xx加入xx小组
- 标记影音书时未选择“写一条我说”的信息
- 小站的动态
增加了对信息的处理功能:
- 赞
- 转播
- 部分在“我说”中不能回复的信息,可以在“豆瓣说”中回复
我说的内容除了提到的四点,基本可以同步到豆瓣说,但在豆瓣说中使用“赞”“转播”“回复”则不可以同步到我说。现在的豆瓣说就有点像阉割版的我说,阴阳怪气。
如果想走微博的路,大可以在我说中直接加入@功能和对友邻中影音书动态的评论功能,为什么不这么做而整出一个新产品呢?为什么偏偏把豆瓣最核心的“书影音”拿出来呢?
我这么想的:
1. 之后豆瓣说会成为登陆后的个人首页,代替我说。
2. 书影音的更新内容和相关推荐会聚合在一个新的页面,暂且称之为兴趣。这个页面还会增加其他豆瓣想做的栏目,比如各类具有SNS属性的东西,LBS、购物分享社区等等,一切皆有可能。
3. 现在是混乱的调整状态,时间不会短。我估摸着半年吧。
如果按这么推测,战略层都变了,表现层能不变嘛,阿北是在尽量低调地推进着这个演变吧。
好了,一己之言,瞎猜完毕。
坦诚说我不看好,豆瓣想要涉足其他领域不容易。
微博(豆瓣说)的市场已经够激烈,RSS(九点)在走向没落,百团大战(豆瓣同城中的团购)死伤无数,电台(豆瓣FM)也成了各大网站的标配,至于阿尔法城,我没闹明白是干啥的。结果靠谱的还是读书、电影、音乐,可以看Alexa的统计数据。(注:Alexa的排名是根据Alexa工具条收集的数据统计的,在国内安装的人少,数据会有一定偏差)。
另外,这一个月用户的平均在线时间降了4%,其他各项指标基本持平。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豆瓣首先是一个记录平台,其次才是一个有弱关系的氛围良好的社区。它有其他网站没有的高质量的书籍影音资讯,有更有趣的群组和小站,有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可现在估计没几个人能闹明白,豆瓣到底要咋整。
是在扬短避长呢,还是觉得自己优势已经明显,是到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了呢。
关于改版,以前培训的时候听过一个案例
ebay很早以前做了一次颜色调整的改版,一开始是直接就整站把颜色改了,结果用户不买账,表示无法接受,流量急降,ebay立即调整回来
但最后ebay还是完成了改版,方法是每天把整站的颜色值改一点点,让用户无法察觉,直到改完
改变可以是渐进的。你也说了颜色上一点点改变让用户无法察觉,但功能上的更改,比如现在的豆瓣标记想看一场电影,需要点“想看”——>勾选“收藏后一条我说”——>“保存”——>“我说”四步,弹出两个对话框,以前是“想看”——>”确定”,弹出一个对话框,用户对操作步骤的增加会有非常强烈的感觉。
咦?你最近都会给我留言诶~好诡异。
不愧是专业做调研做数据分析出身,连猜的时候都有理有据。
其实豆瓣的改版还算比较慢,豆瓣说和阿尔法城都在右边作为alpha版挂了很久。
最近上豆瓣时间少了不少,主要是个人原因,不过豆瓣改版也是因素之一,个人讨厌信息爆炸的地方。
最近我也上豆瓣少了,先觉得是个人原因,但看到自己友邻的更新频率,从以前的近3页到现在每天差不多1页,减少挺多的。
我觉得豆瓣改版有强制意味,昨天看到电影页面又改了,点击要看的电影,会弹出提示框,要不要授权到豆瓣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这和beta版本挂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把影音跟豆瓣说关联起来,虽然都觉得是douban强迫用户去用豆瓣说这个功能,抛开这个不说,其实是一个还挺有意思的想法。
可实际上这个功能,用户用起来除了赶脚不方便就是不方便,如果还要説其他的话,就是这功能特2……这个破玩意儿逻辑就有问题
1,如果用户改版前曾经标柱过想听想看在看等的条目,那么改版后,他就算改成看过听过也不会生成我说…… 除非,他把这条收藏删除,重新标一次然后还得记得选上写一条我说
2,如果用户在第一次标柱某个条目时没有选择同时生成豆瓣说,那么他更改条目状态的后也不会生成。除非,他把这条收藏删除,重新标一次然后还得记得选上写一条我说
还有些情况沒试,不清楚。。。
好消息是,现在douban终于可以设置自动绑定了。。。但是用豆瓣说的机会也就更小了
对的,你说的那两点都是使用上特别不便的地方。至少我的友邻里,还是有强烈的把书影音列在广播里的需求的。
还是觉得豆瓣是在尽力推豆瓣说,但这样绑定后,是推了豆瓣说还是帮新浪腾讯加了把力,真说不上。
哈哈哈 到豆瓣搜你
豆瓣的改版,入口界面层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个人并不反感。像读书、电影、音乐和同城频道都没有被“整容”,其实豆瓣自己也知道它的基础在哪。至于像豆瓣说、九点等,一是本身吸引力并不大,前有各门户的微博,后缘于豆瓣的弱关系,粘性不高,过于小众。
豆瓣也许要适当抛开网页,发展下桌面客户端了,而不止电台。
旁边有我豆瓣的主页链接。
入口没变,各个频道好像没变,但在用户的操作上,变化已经很大了。莫名其妙地把影音书页面的记录功能改得繁琐,又取消掉广播,明显是路径而不是最终目的。那最终目的还是以影音书为基础的吗?
你说的豆瓣是弱关系,豆瓣说九点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大,这个我很赞同,但不知道豆瓣是不是这么想的,如果是的话为啥现在强推的是豆瓣说?
客户端一定要做,以前看到一个人设计的豆瓣app,特别赞。至于为啥要从电台和豆瓣说的app做起,不做一个整体的app,我同样也没闹明白。
Pingback引用通告: 没有2012的豆瓣说 - 胡太狼,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