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商好一阵子了,有话想说,做个记录。
1.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电子是途径。做电商的目的是赚钱,方法可以是卖东西赚进销差价,也可以是收平台费用增值费用,但绝对不是找VC,绝不是通过上市。
2. 国内的互联网人常有理想主义情节,说“用户至上体验至上”,少把钱挂嘴边,做用户产品的尚可如此,做电商的这样想未免太过天真,赔本的买卖能做一辈子?
3. 老话都说“卖的比买的精”,这句放在中国的电商领域,真不见得适用。硝烟弥漫的价格战,劳命伤财,还未定讨到了消费者的好。去年京东图书半价迎战苏宁易购的“0元购书”,无法支撑突增的访问量,各种下不了单,付不了款,库存变化,收不到货,以及300元的订单上限让人诟病。之后的活动力度稍不给力消费者便不买账,骑虎难下。殊不知价格是无法培养出用户忠诚度的,还要为已有用户对这次的不满买单。
4. 传统行业的经营思维是“追逐利润,稳扎稳打”,互联网的经营思维是“做大,圈钱,上市”,所以做电商的互联网人,面对传统行业大佬们的到来,底气不足。因为口袋里没钱,有的也是别人的钱。一些人不自知,错不在他,在互联网没多少人踏踏实实想盈利的事。
5. 曾了解过国美/苏宁的经营模式。大家电多采用赊销,也就是先拿货卖出去了再给钱,小家电是向厂家收入场费和销售分成的,如此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再加采购量巨大,采购价格自然也低。所以不看好京东和他们交战。
6. 电商再火热,看看占零售总额的比例,去年中国是4.3%,全球最高的是英国12%,其次是德国为9%,美国约为5%,由此预估,到2015年,中国的网购交易额能占到零售总额的8%,表现已属上佳。对于传统行业的经营者们,线上是众多渠道之一,有些先来试水,即使失败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7. “线上查询,线下购买”,这部分广告效益要如何衡量。
8. 线下购买的原因,一在很多人需要眼见为实,才觉着安心;二在线上支付仍是绕不过的坎。2009年我在银行实习,整天都在开网银教人怎么用,现在去银行依然能看到带孩子来缴中考高考费用的父母,国内金融领域发展滞后,人们对网银怀有戒备。
9.热炒的O2O,还没出现牛逼的产品和应用,期待线上线下更完美的结合。
总之,现在的电商太不接地气了,互联网行业亦是。
我所在的公司也是在极力的发展这种o2o的线上线下商业模式,这种说白了,那都是烧钱哪
o2o效果难以监测,另外很怀疑互联网广告对比线下广告的效果,不知道会不会吃力不讨好。
单从用户角度,确是需要这种应用。
o2o只有线下商家开放接受才有戏,但是检测不如美丽说,蘑菇街方便,应该先找潮牌合作,大家都是年轻人,思想没这么保守。